此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七年(833),当时白居易在洛阳。白居易早年有很强的生命意识,叹老悲秋之作甚多;而他晚年深悟佛理后,学会用旷达乐观的心态对待人生的挫折,体悟人生的规律和真谛,心境坦然地对待人的自然衰老。此诗即是借衰荷托怀之作。
参考资料:完善
这首《衰荷》是一篇动人的惜荷之作。题目中若无“衰”字,“荷”将引发美好的想象。然而乍见“衰”字,眼前仿佛浮现出荷花衰老的样子。“白露凋花花不残,凉风吹叶叶初干”,人们常常喜欢在荷花盛开时去欣赏它亭亭玉立的秀美,却很少有人去观赏它在秋风里凋落残败的形象,更谈不上欣赏它傲然挺立、静待枯萎时的壮美了。诗人却以独特的观感去描摹花枝和绿叶,以一种怜爱的视角去看待自然界的荣衰更替。诗中并没有对荷花衰残过度渲染,更没有孤寂凄冷的情绪抒发。虽然秋天的露水使荷花开始凋残,秋风的抽打使荷叶开始枯干,但又何妨,一茎残荷、半蓬枯叶也是一种独特的壮美,别有一番意境。这两句在顶真式句中运用了叠字,其中前一个字作
妾发初覆额,折花门前剧。
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。
同居长干里,两小无嫌猜,
十四为君妇,羞颜未尝开。
低头向暗壁,千唤不一回。
十五始展眉,愿同尘与灰。
常存抱柱信,岂上望夫台。
十六君远行,瞿塘滟滪堆。
五月不可触,猿声天上哀。(猿声 一作:猿鸣)
门前迟行迹,一一生绿苔。
苔深不能扫,落叶秋风早。
八月蝴蝶黄,双飞西园草。
感此伤妾心,坐愁红颜老。
早晚下三巴,预将书报家。
相迎不道远,直至长风沙。
忆妾深闺里,烟尘不曾识。
嫁与长干人,沙头候风色。
五月南风兴,思君下巴陵。
八月西风起,想君发扬子。
去来悲如何,见少离别多。
湘潭几日到,妾梦越风波。
昨夜狂风度,吹折江头树。
淼淼暗无边,行人在何处。
好乘浮云骢,佳期兰渚东。
鸳鸯绿蒲上,翡翠锦屏中。
自怜十五余,颜色桃花红。
那作商人妇,愁水复愁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