杂曲歌辞·长干曲四首
崔颢〔唐代〕
君家何处住,妾住在横塘。
停舟暂借问,或恐是同乡。
家临九江水,去来九江侧。
同是长干人,生小不相识。
下渚多风浪,莲舟渐觉稀。
那能不相待,独自逆潮归。
三江潮水急,五湖风浪涌。
由来花性轻,莫畏莲舟重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你家住在什么地方,我家住在横塘一带。
停船我来打听一下,或许我们还是同乡。
我家就临靠着九江,来去都在九江边上。
我们同是长干的人,可我们从小不相识。
下渚的风浪很多,采莲的船只渐渐少了。
哪能不相等待,自己独自迎着潮水归去呢?
三江五湖潮水很急,江湖上风浪常起。
女子轻如花朵,不要怕莲舟过重而不能弄潮。
注释
长干曲:一作“江南曲”,一作“长干行”,属乐府《杂曲歌辞》。
横塘:即莫愁湖,在今南京市西南。
借问:请问,向人询问。
或恐:也许。
简析
《长干曲四首》是一组五言乐府诗。这组诗以男女对话的形式,描写了采莲女子与青年男子相恋的过程:两人偶然水上相逢,初不相识,女子找出话头和对方攀谈,终于并船而归。诗中描绘船家少女的大胆和聪慧,憨厚如实的语言维妙维肖,非常可爱。这四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,既不是艳丽而柔媚,又非浪漫而热烈,而是以素朴真率见长,写得干净健康。
赏析
这组诗的前两章捕捉人生片段里富具戏剧性的瞬间,以简笔勾勒之法,寥寥数语便让人物与场景鲜活呈现、栩栩如生。它不用浓墨重彩渲染,恰似墨笔勾勒;不借妆饰烘托,犹如素色素描;不靠布景映衬,恍若一曲男女对唱;截取主干、略去枝节,又似独幕短剧。题材虽寻常,表现手法却别具匠心。
首篇的剪裁堪称巧妙。横塘女子行舟时听闻邻船男子话音,天真相问是否同乡。仅 “妾住在横塘” 五字,便借女主角之口点明朝向与居处;“停舟” 二字暗藏水上偶遇的机缘,“君” 字暗指对方性别。诗人以一箭双雕之法,省略所有前置叙事,开篇便让女主角直接发声,让读者如闻其声、如见其人。从文学技巧看,此诗 “声态并现”,达
创作背景
崔颢《长干曲四首》载于《全唐诗》卷一百三十。“长干曲”是南朝乐府中“杂曲古辞”的旧题。这组诗创作时间未能确证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于海娣 等·唐诗鉴赏大全集[M]·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
2、
张国举·唐诗精华注译评[M]·长春:长春出版社,2010
崔颢
崔颢(hào)(704—754),汴州(今河南省开封市)人,唐代诗人。唐玄宗开元十一年(公元723年)进士,官至太仆寺丞,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。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《黄鹤楼》,据说李白为之搁笔,曾有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”的赞叹。《全唐诗》收录诗四十二首。他秉性耿直,才思敏捷,其作品激昂豪放,气势宏伟,著有《崔颢集》。 50篇诗文 63条名句
望蓟门
祖咏〔唐代〕
燕台一望客心惊,笳鼓喧喧汉将营。(一望 一作:一去;笳鼓 一作:箫鼓)
万里寒光生积雪,三边曙色动危旌。
沙场烽火连胡月,海畔云山拥蓟城。(连胡月 一作:侵胡月)
少小虽非投笔吏,论功还欲请长缨。
轻肥
白居易〔唐代〕
意气骄满路,鞍马光照尘。
借问何为者,人称是内臣。
朱绂皆大夫,紫绶或将军。(或 一作:悉)
夸赴军中宴,走马去如云。
樽罍溢九酝,水陆罗八珍。
果擘洞庭橘,脍切天池鳞。
食饱心自若,酒酣气益振。
是岁江南旱,衢州人食人。